【垃圾分类】有一种职业叫——高科技垃圾分类师

发布时间:2016-08-07 20:31:23发布人:点击量:2385

111.png

“我记得小时候吧,家长都会这么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收破烂。没想到我好好学习了,反而成了个专业收破烂的……”


80后的汪剑超在微软做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时,没料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一个“超级破烂王”。


“以前一心想改变世界,改变亿万人的生活。慢慢发现,改变世界原来只是伸手为身边人做点小事。”


一次到美国出差,他在微软的员工餐厅里“被每个人用日常行动来保护环境的行为震撼到了”。他端着盘子走到四五个垃圾桶前,不知道该怎么分,一个美国同事手把手教了他,“我们国内大家更多是埋怨社会、政府,而不是身体力行去做些改变,我就希望去做些事情来改变这个现状。”


“改变世界可以不指向某个遥远虚幻的群体,我想看看自己能伸手为身边人做点什么小事。”


从那之后,他开始关注垃圾分类。“不仅是和垃圾打交道,更多是在和产生垃圾的源头——人,打交道。”他认为通过技术、设计、大众行为学等方面来影响人类,改变人们的习惯,“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也非常有意义。”


2011年,他加入绿色地球,中国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的企业。


绿色地球的灵感来自一家名为“再生银行”(Recycle Bank)的美国公司。2004年1月17日,美国费城最贫穷的社区West Oak Lane门口,突然竖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我们离星巴克有多远?——10磅垃圾。”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广告,后来成为美国环保产业的里程碑。住户每投递10磅可再生垃圾,“再生银行”即向住户支付5美元,划入专门开立的银行卡,住户可用它在参与该计划的任一商家消费。


绿色地球为“再生银行”的聪明机制设计了更接地气的中国版:为每户开设账户,详细指引垃圾分类,把回馈绑定在积分体系上。居民每投递100克可再生垃圾积1分,用积分可以兑换小至香皂、电影票,大至手机、厨余机等生活用品一块除菌香皂,可用100克可再生垃圾兑换。




1.png

这是一包体重240克的垃圾。它由两本杂志、几个塑料瓶和一叠利乐牛奶包组成。此刻它静静躺在田阿姨家中,即将开始一趟与其他垃圾同类大相径庭的旅程。


出门前,它被田阿姨贴上一张二维条形码——这个动作为它赋予了某种独一无二的身份感——一个条形码对应一个家庭账户。小区里一只灰色的垃圾桶专门负责接收这类已经被居民细致分类的垃圾。


“嘀”一声,它的体重被计算出来,换算成积分,自动计入田阿姨的账户。当天夜里,它与3吨回收垃圾一起,出现在半露天垃圾场。这个垃圾场挺干净,像一群有整理癖的人横扫过的平原,纸和纸、塑料与塑料、金属同金属整齐扎堆,组成势均力敌的小山头。田阿姨家垃圾的身份再一次被扫描录入,在分拣线上最终各自找到同类。几天内,它们将分别被送往成都某纸厂、塑料厂和牛奶厂,重获新生。


这个颇像“卖废品”又与之截然不同的自助式垃圾回收体验,是绿色地球最为重视的链条。


田阿姨家如今累积了4199分,已投递419.9公斤可回收垃圾。田阿姨向记者展示成果:“每月底会收到一条绿色地球的短信,显示当月我家累积的可回收垃圾重量。以前有用的垃圾,觉得可惜,又不得不扔,有心无力。”田阿姨的焦虑正被一种可量化的成就感取代。


“中国居民不需要为扔垃圾付费,于是催生了庞大的废品收购市场,以及一个特殊的群体,拾荒客。”在废品收购者面前,居民处于弱势地位,收购者可以决定收什么、不收什么,“就在这个环节里,大量可再生垃圾被无形浪费,就像干净的水白白流走”,而绿色地球的回收清单里甚至“包括一管牙膏皮、一张小纸片”。


在美国,人们爱说“Trash is Cash(垃圾就是金钱)”。如今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扔东西得付钱,收垃圾能赚钱。这一新玩法由旧金山首创,当地每户居民每月花费27.55美元垃圾处理费,商业公司可从中获取利润,政府则轻松解决了一大公共难题。


做环保运用商业逻辑


7月2日那天,汪剑超来广州参加由社会创新组织BottleDream举办的青年创变者演讲活动。他全程携带着自己的瓶子,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环保主义者”,反复强调自己是在用商业的逻辑做环保。


“我的一个想法是,世界的改变不是由少数人做了很多事情完成的,反而是大多数人做一点点事情,世界会因此改变。”


商业的思维帮助他在垃圾分类的普及上实现如何将“1转变到100”。


与个人环保主义者一样,许多环保NGO会专注在一个点上做得很深。


例如一家成都的NGO在一个小区里做了7年时间,才成功让小区里80%以上的居民开始做垃圾分类,而且做得很细致,包括进行堆肥的实验。最终这个小区里70%以上的垃圾都被资源化处理掉,只有30%的垃圾是丢进填埋或焚烧场,“这是我们所有做这一行的人理想中的最好状态。”


可是,花7年的时间仅影响两三百户居民,对汪剑超来说这个效率实在是有点低,也很难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我们就设计了比较商业化的方式来做这件事。”


汪剑超说,他们不要求7年的时间内达到70^%的垃圾转化率,但是他们会要求在短期内覆盖100个小区,“哪怕只有10%的转化率,我就已经有很好的成效了。”在这个基础上,他会慢慢去提高这100个小区的具体效果,甚至还有机会扩展到1000个乃至10000个小区。


5年来,汪剑超所做的垃圾分类已经成功覆盖了成都的464个小区,涵盖14万7000多户的居民。效果最好的小区已达到70%的活跃率,每周都会有居民进行可回收垃圾投放,“这是个挺了不起的成效了。”汪剑超挺满意,即使普通的活跃率大概只有30%。


他未来的目标是,用10年的时间,让1000万户家庭开始垃圾分类,并且开始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但目前还是要把成都先做好,我们已经做了十几万户家庭,还不及成都两百万户家庭的10%。”他觉得,厚积薄发后,才可以走得更快。


在汪剑超看来,他现在所采用的垃圾分类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盈利性,这也是他商业逻辑的另外一个表现。


目前,他们的3个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采购服务、对居民们投放的再生资源进行分类后销售,以及与民生银行、京东、Uber等企业合作。


做与公益环保有关的事情时顺带帮他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看重他们这样一个平台的价值——没有倾向性,又是时下大热的环保领域,还带有公益色彩。


“用一个共赢的方式,商业合作伙伴得到平台和产品宣传,我们也得到相应的收入。”


据汪剑超描述,09年至12年国内还没有人用类似的方式做垃圾分类,13年后越来越多人知道这个方式是可行的。因此,目前国内已经有不下5家企业在做类似的事情,“这是我觉得很大的一个成绩和收获,通过这么多年的坚持,把垃圾分类变成了一个市场,也变成了一个行业。”


声明:文章来源于深圳垃圾分类(微信号szljfenlei)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案例】深圳南天一花园进行立体停车位改造 下一篇:四个“无须理会”,香港业主大会竟然这样投票
  • 版权所有:厦门市物业管理协会
  • 联系我们:厦门市美湖路9号之一3楼
  • 联系电话: 0592-2219680 传真:0592-2219681
  • 备 案 号:闽ICP备2025105235号-2 今日访问量: 总访次数:
  • 你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请致电或者发送电子邮件wwwxmw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