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满满楼内空空 我市多个停车楼"吃不饱"难破局
发布时间:2014-04-24 00:00:00发布人:点击量:2848
位于江头西路画线车位不远,就是一栋市政智能停车楼,据了解,价格比路面停车便宜,然而楼内五个出入口空荡荡的,只有一辆车正在停车。工作人员说,楼内一共240个车位,每天差不多能停满100个——“上座率”还不到50%。
“路面满满,楼内空空”,这种现象在我市多个停车楼存在,原因何在?怎么破解?记者进行了调查。
【找原因】
停车楼很冷清,卡在哪?
原因1 车主图方便,爱停路边
记者了解到,路面停车位一小时5元,超过一小时按6元/小时计算,而停车楼内停车位一小时5元,超过一小时仍按5元/小时计算,每天最高60元,办季卡的话600元/月,比路面便宜一些。
而车主认为,把车停在路面上比较方便。但若没有停在合法车位上,吃了张100元的罚单,更不划算,但为何停车楼就是“火”不起来?
据江头公园市政智能停车楼工作人员介绍,将车停入停车楼内大约需要1-2分钟的时间,取车也差不多。而路面停车只需将车倒入停车位内,锁上车门即可,整个过程或许不到1分钟。“多数车主都是图方便,省时间,就直接把车停在路边。”
原因2 停车楼有缺陷,被“抛弃”
记者走访了第一医院与妇幼保健院的停车楼,在此停车的王先生说,人多的时候,排队停车得花半个多小时,更无奈的是,停车楼里的车位仅适用于小型车,“车大点就进不去。”他说,“等了半天,却被告知车停不进去,都快崩溃了。”
厦门一家立体停车库制造企业负责人施志峰也提到,厦门现有的停车楼中,早年建设的部分项目存在车库选型不合理、车损事故频发等现象。而近几年建设的停车楼,单库车辆停放数量过多,在高峰时段,就会出现取车扎堆的情况。
因此,车主宁愿冒着被罚款的风险,也不愿去停车楼停车,对于立体停车库的使用信心不足。
【找办法】
让停车楼“火”起来,有三招
如今,路面停车位供不应求,建停车场、停车楼的呼声不断。但停车楼建成了,使用率不高却是事实——如何解决停车楼“不火”的问题?
办法1 车主们要改观念,顾自己也顾他人
过去厦门只是个小渔村,如今已变成大城市。厦门的机动车保有量连年增长,逼近甚至突破了百万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停车位日渐紧缺。地下停车场、智能停车楼等硬件配套也逐步跟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
但城市发展中硬件的提升,似乎没有带动部分车主观念上的改变——“那里有停车位是好,但还是远了点、麻烦了点,算了,我还是停路边吧,又快又方便。”图方便的心理总是能占上风。你方便了,其他人呢?被堵,被影响!路被堵、车被堵,层出不穷的类似情况甚至催生了如今的电话和微信移车服务。
应该要明白过来:和开车的便捷对应,停车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也同样是车主所必须承受的——或许这种观念上的提升,才能让停车楼真正火起来。
办法2 抬高路面停车费,向停车楼“引流”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何子张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停车楼建后的运营与管理,还需要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
“现在建停车楼存在一个矛盾的问题,车主只有在停车楼停车成本低于路面停车成本时,才会考虑把车停进去,但是如果降低收费,停车楼经营就会亏本。”何子张说,城市空间资源有限,尤其老城区停车困难,停车楼建后的运营与管理还需要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
他提出,如果路面停车费很贵,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大,市民自然会选择把车停在停车成本较低的停车楼内。
也就是说,将停车楼附近的路面停车费适当“挑高”,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增大,车主在经济杠杆的调节下,才会主动把车停在成本较低的停车楼内。
办法3 商家出力气,在小区里建停车楼
本月起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条例》指出,建筑区划内规划建设的停车场不能满足业主停车需要的,经业主大会依法作出决定,可以对现有停车设施按照规定进行改造或者将建筑区划内合适场地设置、改建为停车场。
已经有商家动了心思,就是在小区里建停车楼。据业内人士透露,停车楼的单个车位造价在7万-10万元之间不等,车位的试用期大概在20年左右。
施志峰说,他们希望在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建立立体停车楼。据调查,现在市区内部分住宅小区或事业单位均有符合立体停车楼建设要求的用地,但仍需政府部门的审批与业主点头答应。
据了解,此前规划部门曾选取几个试点小区,探讨在小区内修建停车楼,但大多受空间资源限制。同时,小区里建停车楼也涉及产权归属,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论如何,这也是解决停车难的尝试。
【他山之石】
用价格杠杆
让人们选停车楼
在香港、美国等地区,建停车楼都是盈利的,这是为何?
在国外许多地方,政府提高路面停车费,加大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建立更完善的停车楼,利用经济杠杆,这样人们自然会选择把车停在停车成本较低、安全性更强的停车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