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物业管理协会

关于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投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0-01-28 00:00:00发布人:点击量:1605

  物业保安林延延 顾连桥(编号:05)、厦门援建指挥部(编号:08)、BRT沿线的场站保安李玉清(编号:13),已作为2009年度感动厦门十大人物候选名单,即日起至30日投票推荐,希望全体物业服务行业同仁积极参与投票。
 
  投票方式

  ■网上投票:登录厦门网, 进入住宅集团杯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投票页面http://shop.xmnn.cn/2009gdxm/, 根据投票窗口的提示信息进行投票即可。须注意的是投票前务请填写投票人的真实姓名、电话和身份证号码,否则视为无效票(填写投票人的真实信息也便于最后抽取读者投票幸运奖)。

  ■短信投票:移动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平台106573023333投票。短信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识别码“gd”加上您所支持的候选人序号,序号与序号间用“、”隔开。如推选01号、02号等人物,则编辑短信“gd01、02……”以此类推。资费:按正常短信通信费收取,短信平台客服电话:968820

  ■信件投票:剪下报上刊登的选票贴在信封背面,信封上注明投票人姓名、具体地址、联系电话。邮寄至:厦门市吕岭路122号报业大厦1101#陈洁收(截止日期以当日邮戳为准)

 

  投票须知


  每位读者投票时,必须同时选满10位候选人,否则视为无效票。

 

  相关新闻

 

  参与投票 赢幸运奖


  活动组委会将在参与投票的读者中抽取幸运奖,发给奖品并邀请参加将于2月初举办的“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本报讯 (记者 廖慧娟)2009,谁感动了厦门?住宅集团杯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从今日起至1月30日为读者票投阶段,广大市民读者可通过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及剪寄登在厦门日报上的表格等方式为您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上神圣的一票。


  住宅集团杯“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自12月4日启动以来,在广大读者和市民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他们纷纷通过拨打热线、登录厦门网厦门日报读者互动虚拟社区百家村“感动人物”专题论坛、写邮件、寄信件等方式,热心提供自己身边的“感动人物”的线索。从社会各界推荐的一百多名人物中,活动组委会经过严格的筛选,确定了25人作为感动人物候选人,截至昨日他们的感人事迹已陆续在本报刊登,与读者见面。


  这些被推荐的感动人选,大部分是我们身边的普通百姓、草根阶层,但他们在平凡中无私的奉献,危难中彰显的大义,呵护中倾露的真情,却深深打动人心,感染更多的人去发展自己纯正的品格,活得更加纯净,更加高尚。


  今天,这25位感动人物候选人集体亮相,接受读者的票投。读者可登录厦门网,进入住宅集团杯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投票页面(http://shop.xmnn.cn/2009gdxm) ,查询候选人的详细事迹,也可发表精彩留言。读者的票数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活动组委会将按读者票数高低排出前15位感动人选,提交专家评审团认真评议,最终评选出“2009感动厦门十大人物”。


  感动人物选票
  请选择十位,否则无效
  01 王侯聪
  02 “宝贝回家”志愿者
  03 钟灿富
  04 苏阿玉
  05 林延延 顾连桥
  06 缪正玉  
  07 陈炳宜  
  08 厦门援建彭州指挥部  
  09 巫明茂  
  10 叶海珍  
  11 陈朝阳  
  12 王继成  
  13 李玉清  
  14 黄则初  
  15 王照坡  
  16 赵桃云  
  17 刘丽  
  18 戴樱桃姐妹  
  19 吴秀珍  
  20 詹仙友  
  21 “心舟启航”志愿教师队伍  
  22 蔡敏  
  23 饶红书  
  24 钟开心  
  25 罗琪   
  

              
  01
  30年埋头田间的
  水稻育种专家

 


  王侯聪,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优质常规水稻育种专家。
  30年来,他不为名不为利,每到农忙季节,就住在农场里。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经过30年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选育出优质常规早籼稻新品种“佳辐占”并在全省及周边省区推广应用,填补了中国没有常规早季优质稻的空白。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7日2版)


    02
  帮助宝贝回家的
  “打拐”志愿者


  这是厦门一群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从一个全国性的“宝贝回家”寻子网上,搜集来自全国各地失踪、流浪儿童信息,潜伏街头跟踪、偷拍流浪儿童照片进行比对,一经确认,立即和民政部门、公安、媒体等联系。自去年五六月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名志愿者,核心成员20多名。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10日5版)


  03
  爱给后进生开小灶的
  特级教师

 


  钟灿富, 男,厦门一中校长助理,特级化学教师。
  他任教高三毕业班十届中,高考化学均分多次居全省第一名。曾培养出厦门第一位国际化学奥赛冠军的他,上起化学课魅力无穷。他和善、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在他眼里没有优劣之分。对于后进生,他不断鼓励、不断地“开小灶”,从不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他的口头禅是:一个都不能放弃。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11日3版)


  04
  悉心照料孤老的
  七旬小组长

 


  苏阿玉,女,74岁,湖滨社区居民,退休干部。
  退休后她被选为社区退休居民组长,常在社区做义务服务。已年逾七旬的她,坚持十多年来无微不至地照料社区性格古异的94岁孤老赖添。老人住进养老院,她身体无恙时几乎天天去照看。她的热忱让老人终于打开心门。
  (详见本报 2009年12月12日3版)


  05
  社区里的英勇保安

 


  林延延、顾连桥,男,杏林东方牡丹园的小区保安。
  他们是杏林东方牡丹园的小区保安,也是小区里的热心青年。他们在一次值勤中接到群众举报指认一名闯入女教工宿舍行窃小偷后,奋力追赶,围堵窃贼。却在押送途中,暗藏凶器的窃贼刺伤顾连桥,又朝林延延的左胸、腹部猛刺数刀。直到倒下的一刻,林延延仍紧抓着窃贼,毫不松手,直到流完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13日3版)


  06
  照料“植物人”丈夫的
  痴情女

 


  缪正玉,女,37岁,四川人。
  为给已成植物人的丈夫治病,她跑遍全城买特效药。为让丈夫“吸高压氧以维系生命,90多斤重的她每天将140多斤重的丈夫背到路口,再用轮椅推送到174医院做康复治疗。空闲时,她陪丈夫说话,想方设法唤醒丈夫知觉。如今,她准备卖掉在厦立足的仅有的一套房子,继续为丈夫治病。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16日4版)


  07
  心系青少年教育的
  执着老人


  陈炳宜,男,83岁,厦门市退休高级教师,中国老教授协会成员、中国伦理学会会员。
  年已耄耋的他有颗不老的心,一辈子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殚精竭虑。退休23年的他笔耕不辍,著写近200篇关于青少年教育、公民道德伦理、社会问题研究的论文,义务举办过40多场公民道德讲座。
  (详见本报 2009年12月18日4版)


  08
  感动彭州人民的
  厦门援建者

 


  在四川彭州有这样一群厦门人,他们白天在工地忙碌,晚上就住在临时搭盖的简易房里。他们吃苦耐劳,认真勤恳,美丽赤诚的心感动了无数彭州人民。他们披星戴月连创“特区速度”开展援建工程,时间仅过去一年,指挥部就将19个建成项目交付给彭州市,其中5所学校获得四川省“天府杯”、成都市“芙蓉杯”优质工程奖。
  (详见本报 2009年12月21日5版)


    09
  自造海上发电装置的
  “科学狂人”


  巫明茂,男,54岁,6年试验上百次。
  2000年前,他是江西赣南师范学院的一名化学老师,后来他醉心发明创造,便辞去工作,来到厦门。他在投洽会上注意到一个利用海浪发电的装置,令他十分着迷。经过一年的理论研究,做过上百次的试验后,他在环岛路搭起帐篷,试制海上发电平台模型。倾家荡产为发明。
  (详见本报 2009年12月21日6版)


  10
  把爱献给特别孩子的
  特教老师

 


  叶海珍,女,1979年11月生,2008年市首届师德标兵、福建省师德标兵,2009年市道德模范。
  2000年7月,身为南京特师优秀毕业生的她毅然放弃留校机会,回到了同安。从每月收入仅有500元的代课老师开始,在10年漫长的特教工作生涯里,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在她努力之下,许多家长与残障孩子们重塑了对生活的信心。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25日5版)


  11
  爱给自己添麻烦的
  热心法官

 


  陈朝阳,男,39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副庭长,福建省惟一获得“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的法官。
  他坚持法学理论研究,已在各类法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共计50多篇。他的业余生活,几乎全花在一摞摞的法学书上。他善于纠发矛盾问题,对症下药。五年来,他参加审结1000多件民事案件,审判案件质量高,承办案件没有被重大改判发回,没有被再审案件。
  (详见本报2009年12月29日2版)


  12
  信笺里的
  “心灵救赎者”

 


  王继成,厦门第一看守所管教民警,“全国公安监管系统深挖犯罪先进个人”。
  他的抽屉里珍藏着1000多封信件,每封信背后都是一段他与刑犯的深情故事。五年来,他给曾经管教过的在押人员回了1000多封信,而所有收到信的人,没有一个再犯过罪。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日5版)


  13
  走红网络的
  敬业“BRT大叔”

 


  李玉清,男,41岁,BRT沿线的场站保安。
  BRT开通后,他先后在双十中学站和蔡塘站做场站保安。因工作负责、服务到位,加上其特有的憨厚笑容、标准的“敬礼”动作,成为网友和乘客们眼中亲切的“BRT大叔”。现在的他,最希望学习好闽南语,为那些不懂普通话的老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详见本报2010年1月3日7版)


  14
  照顾患病前妻30年的
  可敬老人

 


  黄则初,男,72岁,曾任厦门大学教师。
  从法律的层面上,他和巫素珍早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但30多年来,他依旧照顾前妻不离不弃。为了给前妻治病,他跑遍了各大精神病医院和托老机构。经过悉心的照顾,前妻从原先大吵大闹、随地大小便到现在能自己看报、吃饭和别人聊天。
  (详见本报2010年1月5日5版)


    15
  将公交车变急救车的
  尽职司机

 


  王照坡,男,厦门市闽DY7003的101路公交车司机。
  在他值班的公交车行驶途中,一名女乘客突然晕倒,脸色苍白,四肢冰凉,情况十分危险。他临危不乱,将车子停靠路边,拨打电话向120求助。危急之下,他灵机一动,将公交车变急救车,直奔最近的仙岳医院。在众多乘客的帮忙下,晕倒的女孩子经过及时的吸氧治疗后苏醒。
  (详见本报2010年1月7日4版)


  16
  做好事比中奖高兴的
  女出租车司机

 


  赵桃云,女,35岁,河南人。厦门坤驰联合出租车有限公司的驾驶员,市第八届“十佳外来女员工”之一。
  在她工作的十年生涯里,从未发生过任何交通责任事故。每年高考时她主动接送考生往返,记不清有多少乘客丢落的手机、钱包、皮箱,经她之手“完璧归赵”。
  (详见本报 2010年1月8日4版)


  17
  资助贫困生的
  “最美洗脚妹”

 


  刘丽 ,女,1980年生,安徽颍上人,足浴中心洗脚妹。
  14岁那年她因贫辍学,那时她便发愿,等自己赚了钱一定要资助贫困生。2002年开始,她以个人名义,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收集全国多个地区的贫困学生信息,给予资助。目前已有100多名贫困生接受过她的帮助。
  (详见本报 2010年1月10日3版)


  18
  重建温暖之家的
  孤儿小姐妹

 


  姐姐戴樱桃,15岁;妹妹戴丽萍,11岁。家住同安莲花镇美埔村。
  她们的父母双双去世。成了孤儿的她们拒绝领养,坚强的用稚嫩的小手重建起一个温暖的家。她们每天一起上学,姐姐骑单车先把妹妹送到小学,再赶到学校参加早自习。姐妹俩靠每月500元低保金和爱心人士的捐款生活。暑期,还自己出外打工挣钱。
  (详见本报 2010年1月12日5版)


  19
  照顾瘫痪婆婆的
  好媳妇

 


  吴秀珍,女,54岁。为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她每晚都在婆婆的床边打地铺。半夜时她总要帮婆婆翻身,婆婆小便了,还要帮她擦。为方便将中风的婆婆搬到轮椅上,她还特制了一个绳套,把绳子套在婆婆的肩上,然后把自己的头伸进绳套里,再把右手抱住婆婆的腰,用自己脖子和手的力气把婆婆抱起来。
  (详见本报 2010年1月15日6版)


  20
  助侨寻亲的热心人士

 


  詹仙友,男,1982年生,在厦从事外贸工作。
  “80后”的他有着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他业余时间放弃兼职的机会,而是用来无偿地帮助华侨寻亲。他不辞劳苦,奔走三年,让时隔52年的李家兄弟见上了面;他不计得失,通过一年多近50封邮件的密切联系,促成远在美国的王氏弟兄越洋认祖;如今,他还在帮助一位远在南美洲危地马拉的华侨寻亲。未来的日子,他将帮助更多的海外华侨寻亲。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1日11版)


  21
  帮助外来员工子弟的
  志愿教师队伍

 


  “心舟启航”志愿教师队伍, 一个草根志愿者群体,时刻关注着外来员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这是一支由57名热心公益、重视外来员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热血青年组成的志愿教师队伍。他们带着浓浓爱心走进外来员工子女集中的学校,给孩子们送去爱与关怀。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2日3版)


  22
  百名长汀贫困生的
  厦门恩人

 


  蔡敏,男,1944年生,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退休工程师,厦门“希望工程”首批捐助人之一。
  参与“希望工程”那年,蔡敏一家三口还住在鼓浪屿一间18.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月的收入不超过80元。从1992年起,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厦门先后有近80位爱心人士加入资助长汀贫困生的助学团队,多年来共资助长汀县110多名贫困家庭的学生。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3日3版)


  23
  敬业爱岗15年的
  环卫女工

 


  饶红书,女,41岁,湖里环卫处江头片区环卫工人,第八届厦门“十佳优秀外来女员工”。1994年她从贵州来到厦门,开始干起清洁工。在成为片区项目经理之前,她一直是路面上工作业绩数一数二的一线清洁工。她忙于工作,成了每天清洁楼里最迟回家的人;她的执着和认真甚至感动了丈夫,让其也加入到环卫队伍中来。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4日3版)


  24
  给困难家庭送开心的
  下岗工人

 


  钟开心,男,1959年出生于缅甸,1966年回到厦门,曾在厦禾卫生院从事外科医生工作,离职后,成为湖滨饭店一名普通员工。
  同他的名字一样,平凡老实的他总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开心的生活。2000年下岗后,他一直运用自己医学方面的特长救助就医困难家庭。在他不求回报的努力与帮助下,一个个面临打击甚至濒临绝望的家庭重新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找到了欢乐和安慰。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5日8版)


  25
  连院外小贩都知道的好医生

 


  罗琪,男,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罗琪永远把抢救生命放在考虑风险的前面。在他眼里,病人都是服务对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次,急救车送来一个生病的流浪汉,罗医生二话不说,给这个流浪汉清洗脚上污垢、清理烂肉,并为他安排病床。中山医院对面补鞋摊的大叔认准了罗琪,经常带病人来找他,他来者不拒。
  (详见本报2010年1月25日8版)

 

 

  • 版权所有:厦门市物业管理协会
  • 联系我们:厦门市美湖路9号之一3楼
  • 联系电话: 0592-2219680 传真:0592-2219681
  • 备 案 号:闽ICP备2025105235号-2 今日访问量: 总访次数:
  • 你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请致电或者发送电子邮件wwwxmwx@126.com